> 养殖技术 > 从农耕到“回”农耕

从农耕到“回”农耕

东风吹绿草,步谷催春耕。

现在是春耕季节。3月29日上午,记者来到衡水市饶阳县柳楚乡河北观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玻璃温室。与现场繁忙的场景不同,占地12000平方米的温室里只有四个经理,非常安静。

“2016年,该公司依靠信息技术建造了这个智能玻璃温室。目前,温室内的主要工作由智能棚测控系统自动控制,大大节省了人工成本。”河北观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经理徐小燕说。

早上室外温度只有5摄氏度,但是根据温室支架上的监测仪器显示的数据,温室内的温度达到了17摄氏度。徐小燕告诉记者,由于温室内的温度常年不变,数字化栽培不受外部环境影响,温室蔬菜已经收获一年多,持续收获,市场供应持续。

据统计,该大棚蔬菜年产量达到25.5万斤,比传统种植方式增加近3倍,年销售收入达到765万元。

记者注意到,监测仪不仅能显示当前的温度,还能实时监测空气体的湿度和土壤的温湿度。徐小燕表示,监控仪与智能棚测控系统相连,智能棚测控系统利用物联网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PH传感器、光传感器等设备实时采集分析棚内温度、湿度、PH值、光照强度等物理参数,并通过监控仪实时显示或参与自动控制作为自动控制的参数,确保蔬菜有一个良好适宜的生长环境。

"此外,系统还实现了“远程服务”. "徐小燕解释并带领记者进入观致智能农业展厅的主控制室。墙上的智能温室显示屏绘有动态曲线,详细记录了温室内空气、土壤温湿度、光照强度的实时监测。旁边的一台电脑是远程服务操作的主要平台。

徐小燕说,目前,温室配备了一系列智能设备,如风扇、湿帘、保温层、水肥一体机,所有这些设备都与电脑和手机相连。管理人员只需通过电脑或移动APPs设置蔬菜生长所需的各种元素的具体参数,打开温室内的各种智能设备,就会根据设置值自动进行校正。同时,他们可以随时随地点击手机app查看温室内的各种环境指标,从而实现精确控制。

智能农业的应用场景现在可以在河北省农村看到。

邢台市南河区金沙河农业合作社李嫣村小麦种植基地,一架植保无人机在200亩试验田空上来回盘旋,喷洒农药,200多台立体喷灌机将整个6000亩麦田均匀分成一个灌区。大基地只看到一个农民站在麦田边,一边拿着手机查看作物生长信息,一边拿着遥感器控制操作进度。

该基地负责人侯军波告诉记者,2018年,基地安装了“农云”在线智能农业软件,实现了麦田种植和成本核算全过程的精细化、智能化管理。与传统栽培方法相比,目前的栽培方法降低了近70%的人工成本和30%的材料成本,同时提高了小麦的品质和产量,增加了收入。

据侯钧波介绍,金沙河农业合作社已在邢台市南河区建立了6个小麦种植基地,占地3万多亩。通过大规模种植和智能化管理,小麦年产量达到1.6万吨,以每年7%的速度递增,年每亩纯收入400多元。

农业生产数字化授权已成为河北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之一。截至2019年底,全省1万多台大中型农业机械通过智能农业机械决策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了从耕作、种植、管理、收获全生命周期对农业机械作业的动态管理和控制。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实施农村振兴战略,加快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创新发展。加快农业数字化进程。”据省农业和农村事务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根据河北省发布的《河北省智慧农业示范建设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到2022年,规模化设施种植、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的智能化应用比例将达到60%以上;到2025年,建成100个大型、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种植、养殖、添加”生态农业示范、创新和应用示范区,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智能化应用率达到100%,实现产业融合、数据互联、服务便捷的智能农业发展目标。

从农耕到“回”农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