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十种猪腹泻传染病的鉴定与诊断

十种猪腹泻传染病的鉴定与诊断

腹泻是猪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不仅给养猪场带来直接的猪死亡损失和大量的医疗费用,而且影响存活猪的生长发育。近年来,该病在一些地区和养猪场的流行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养猪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在各种腹泻中,传染病发病率最高,危害最严重。它们可以是原发性或继发性感染,而寄生虫引起的常见内科疾病、管理不当和营养缺乏往往是腹泻疾病的诱发因素。

1.小猪红色痢疾

流行特点:主要影响1-3日龄新生仔猪,病程短,死亡率高,1周龄以上仔猪很少发病。

特征症状和病理改变:突然出血腹泻或红棕色稀便,偶见呕吐,体质虚弱,迅速死亡。特征性病变主要在空的肠内,外观为暗红色。肠腔内充满血性液体,肠系膜淋巴结鲜红。有时病变可以延伸到回肠,但十二指肠没有病变。

目前养殖端抬价情绪逐渐高涨,市场抛售现象减少,生猪屠宰进度放缓,屠宰企业收购难度加大。因此,生猪价格的大幅下跌已经开始放缓,部分地区已经停止下跌。现在北方的低价区已经弥补了上涨的趋势,部分地区依然疲软调整。

本轮屠宰企业降价导致的生猪价格下跌,没有根本支撑。随着农民抵触情绪的增加,屠宰企业低价收购难度加大,地方政府开始提价收购。虽然在一些地区继续下跌,但这也是一个光明的下跌,但也是一个黑暗的上涨。接下来,中国北方生猪消费增长迫在眉睫,预计近期生猪价格将逐渐停止下跌。农民应该回归理性,根据正常情况。预计猪价在节前会停止下跌,整体反弹,但暴跌后不太可能大幅上涨。

实验室检测:只分离病原体意义不大,因为这种细菌广泛存在于外界环境中,关键是做血清中和实验,确定病猪肠道内C型韦斯特波氏杆菌的毒素。

防治:此病发病快,死亡快。往往来不及治疗或者治疗效果不好。主要看平时预防敏感药物的选择。

2、仔猪黄痢疾

流行特点:主要发生在1周龄左右的仔猪,尤其是3日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7日龄以上的仔猪发病率较低,携带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母猪是该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特征性症状和病理改变:突然发病,排出黄色粘稠稀状粪便或水样粪便,混有豆腐块和气泡。肠内有大量黄色液体内容物和气体,肠粘膜为急性卡他性炎症,尤其是十二指肠,其次为空肠和回肠,结肠较轻。

实验室检测:取小肠前段内容物,分离培养鉴定细菌,有条件的猪场测定肠毒素。

防治:采取综合措施改善饲养管理,加强卫生防疫。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进行防治,或使用微生态制剂。大肠杆菌基因工程疫苗也可用于母猪分娩前两次免疫预防。

3.白色小猪

流行特点:一般发生在10-30日龄的仔猪,特别是10-20日龄的仔猪,全年均可发生,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饲养管理不善和卫生条件差是疾病的外部原因。

特征性症状及病理改变:灰白色,排出糊状稀薄粪便,有腥味。肠内存在不同量的食糜和气体,肠粘膜充血出血,肠壁变薄。

实验室检测:大肠杆菌分离自小肠,用血清学方法鉴定。

防治:与仔猪黄痢基本相同,但影响此病发生的因素较多。应进行临床调查分析,找出诱因,加以克服。只有在此基础上进行治疗,才能有效。

4.猪痢疾

流行特点:多见于2月龄至3月龄断奶后生长发育的猪,发病率高,死亡率低,仔猪和成年猪发病率较低。无季节性,传播缓慢,流行周期长,易复发。各种压力因素都会促进这种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特征性症状和病理改变:不同程度腹泻,粪便充满血和粘液,呈褐色、红色或黑色。卡他性出血性炎症发生在大肠粘膜,然后发展为纤维素分解性坏死性肠炎。

实验室检查:取患病材料进行暗场直接镜检、染色镜检或分离培养,从形态学、运动和培养特征等方面对北密螺旋体进行鉴定。

防治:治疗效果不好,早期治疗有效,主要靠平时的预防。可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如痢疾菌、四环素类或喹诺酮类。

5.猪副伤寒

流行特点:主要影响2个月至4个月的仔猪,尤其是断奶后不久的仔猪。成年猪和乳猪很少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呈散发和局部流行。

特征性症状和病理改变:急性便秘后腹泻,粪便恶臭,耳、腹、四肢发绀;慢性腹泻是最常见的。粪便凝结或呈水样,黄棕色、灰绿色或深棕色。有些病例在胸部和腹部有湿疹样丘疹。尸检显示急性型以败血症为主。慢性型主要表现为盲肠、结肠凹陷不规则溃疡及假膜,肝、淋巴结、肺灰白色大针尖至大玉米坏死灶。

实验室试验:采集肝、脾等病变物质进行细菌分离鉴定,也称免疫荧光试验。

防治:要注意落实全面的兽医卫生措施。在预防上,可接种仔猪副伤寒疫苗或多龄添加敏感药物。除敏感药物外,对于病程长、体质弱的慢性病例,应补充对症治疗,如补液(口服补液盐)、解毒(0.5%碳酸氢钠注射液)、强心(咖啡因钠、氯化钙注射液)、收敛(炭粉、鞣酸蛋白)、强补(葡萄糖注射液)

6.轮状病毒感染

流行特点:多见于深秋、冬季、早春寒冷季节,常混有仔猪白痢,多见于8周龄以下仔猪,尤其是10天至28天龄仔猪,死亡率低,成年猪多为隐性感染。

特征性症状和病理改变:厌食、呕吐、腹泻,粪便呈黄色、灰色或黑色,水样或糊状。病变主要局限于消化道,胃壁滞缓,胃内充满凝乳和乳汁,肠壁变薄,内容物为灰黄色或灰黑色液体。

实验室检测:轮状病毒可用荧光抗体或免疫电镜检测。

防治:没有特效药,只有对症治疗。预防主要靠加强饲养管理,认真落实一般兽医防疫措施,增强母猪和仔猪的抵抗力。在疫区,新生仔猪应尽早食用初乳,接受母体抗体的保护,减少和缓解疾病。

7.传染性胃肠炎

流行特点:冬春季流行,各年龄段猪易感。10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5周龄以上的病猪很少死亡,较大或成年猪几乎不死亡。

特征性症状及病理变化:仔猪突然呕吐、水样腹泻、脱水,成年猪症状轻微,仅厌食、短期腹泻。仔猪胃内充满凝乳块,胃底粘膜略充血,小肠充血,有泡沫状液体和未消化的凝乳块,肠壁变薄半透明。

实验室检测:该病可采用免疫荧光抗体试验、仔猪接种试验、血清抗体监测等方法。

防治:无特效疗法,但可使用抗菌药物预防继发或并发感染,并采用收敛、止泻、强心、补液、补剂等对症治疗。为了预防,可以在流行季节前用减毒疫苗对整头猪进行免疫,也可以用灭活疫苗对母猪进行免疫,使仔猪获得对牛奶的被动免疫。

8.流行性腹泻

流行特点:多发生在寒冷季节,大猪腹泻几乎同时发生。大猪过几天就能恢复,有些小猪死了。

特征性症状和病理改变:呕吐、水样腹泻、明显脱水、食欲大减,与猪传染性胃肠炎十分相似。病变局限于小肠,小肠扩张,含大量黄色液体,肠壁变薄,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实验室检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抗原或病毒可用荧光抗体或免疫电镜检测。

防治:目前尚无特效疗法。猪流行性腹泻减毒疫苗或灭活疫苗可用于预防性注射。一般治疗方法同猪传染性胃肠炎。

9.球虫病

流行特点:多发生在温暖潮湿的季节,7天至21天的仔猪最易感。尤其是在阴暗、潮湿、不卫生的猪舍饲养的仔猪发病率更高。

特征性症状和病理改变:排出灰色、黄色果冻状或水样的稀便,混有大量粘液和未消化的饲料。空肠和回肠表现为卡他性炎症,肠壁增厚,粘液渗出物附着或坏死病变。

实验室试验:用饱和盐水漂浮收集法检查粪便中的卵囊。

防治:创造良好的卫生环境,防止母猪排出卵囊,是防治该病的关键。磺胺类或氨基比林可用于治疗。

10.缺铁性贫血

流行特点:无明显季节性,多发生在猪圈为木板或水泥地面,不采取补铁措施的猪场。15-30天的小猪经常大量出现。

特征性症状及病理改变:食欲不振,消瘦,粘膜苍白如白瓷,光照下耳壳苍白,几乎无明显血管,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尸检发现皮肤黏膜明显苍白,有时略黄,有胸腹水。实质器官脂肪变性,血液稀薄,肌色苍白,胃肠道和肺部有炎性病变。

化验:验血,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下降。

防治:补铁剂可口服或注射,如动物血、铁钴合剂、右旋糖酐铁等。3日龄仔猪及时补铁是可靠的。

十种猪腹泻传染病的鉴定与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