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苗绣:如何从“指尖技能”向“指尖经济”转型

苗绣:如何从“指尖技能”向“指尖经济”转型

每天早上,苗族姑娘石秀梅都会穿着传统的苗族服装,去黔东南州马壕镇六合村的刺绣作坊学习苗绣。她从刘英老师手里拿了三块布,分别画蝴蝶、蜗牛和花瓣,然后用针扎起来,熟练而迅速地绣上。

刘英是贵州古苗绣工贸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多年来她热爱古苗绣,她设计和监制的苗绣装饰画、围巾、服装、办公用品畅销欧美。如今,事业有成的刘英不忘回馈家乡。她自愿在苗绣举办培训班。“希望苗姑娘们能热爱这古老的法门技艺,让苗绣代代相传,发扬光大。”刘英说。

公司接订单,设计样品,然后请各个村的绣花妈妈加工成品。短短几年,公司的业务越做越大,每年售出的刺绣作品超过一万件。2018年,在杭州临安区结对单位的帮助下,在马壕镇成立了刺绣作坊,刘英的公司招募了500多名刺绣母亲,其中大多数是当地的贫困户。

被誉为“指尖国粹”的苗绣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黔东南州石屏是著名的“苗绣之乡”,有一万多名刺绣妈妈,其中70%是建立档案和建立卡片的贫困户。临安区、石滨推出“请绣娘回家”项目,推出以苗绣为核心、电子商务为载体、基地建设为支撑的造血精准扶贫模式。项目重点是将传统苗族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对苗绣进行重新包装和定位,引进杭州外贸企业和电商策划平台,线上线下推广。目前,已引导500多名刺绣妈妈回乡就业,直接带动了7000名贫困家庭的刺绣妈妈出牌脱贫。

独特的胸针,小巧精致的摆件,不同图案的手链,手绣披肩...走进乌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满满的都是带有苗绣元素的大大小小的物件,精湛的工艺让人赞不绝口。

“随着贫困户移民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偏远民族村的居民搬到了县城,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绣花妈妈需要就业机会。”乌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龙鲁英表示,苗绣是贵州文化名片之一,一定要传承下去。同时,他也想把“手到擒来”变成“手到擒来”的经济,为家乡的扶贫攻坚做出贡献。

三年前,临安市石屏东西扶贫合作项目在乌水云台公司落地,临安区捐款100万帮助公司设立扶贫作坊,在16个村设立代工场地。具有刺绣、编织、缝纫和染色技能的刺绣母亲有一个展示的舞台和接受培训的机会。在乌水云台公司,有1297名来自施秉的注册刺绣妈妈,她们在时间和地点上自由工作,主要负责接受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王之手创作”的订单。

2018年,在临安区商务局的指导下,世宾与“王之手创作”品牌签订合作协议,在世宾打造两个新的“手工村”,让绣花妈妈通过加工订单实现在家就业。目前,乌水云台公司近四分之一的订单来自“王之手创作”。

“不仅是生产和销售对接,而且在临安区的帮助下,我们的进货成本已经大大降低了。“龙鲁英说,通过临安区商务局的牵线搭桥,杭州樱丝实业有限公司提供的线轴价是市场折扣的近一半,浙江某印染公司也帮忙解决了包装和印染技术问题。

苗绣:如何从“指尖技能”向“指尖经济”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