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后续:非瘟疫苗短期内不会大规模推广!

后续:非瘟疫苗短期内不会大规模推广!

3月1日,据《中国科学》杂志官方微信号消息,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在《中国生命科学(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猪用疫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一种七基因缺失的非洲猪瘟病毒作为活疫苗是安全有效的》的网络出版物,其中提到一种人工缺失七基因的非洲猪瘟减毒活疫苗对家猪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根据微信号信息,论文的研究团队还证明了该疫苗株可以在SPF猪的原代骨髓细胞中高效培养,一只健康仔猪的原代细胞至少可以制备20万剂疫苗,完全具备规模化生产的条件。该疫苗是目前最有希望产业化的疫苗,将为我国和其他有关国家有效防控非洲猪瘟提供重要的技术手段。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安全关键技术”和黑龙江省应用技术研发计划的支持。

第一次金融采访专家认为,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实验室的结果与实际应用中的结果大相径庭。而且大型水产养殖集团对疫苗非常谨慎,业界主流声音认为净化是最好的策略。

 

实验结论有待观察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高传染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达100%,已严重影响全球养猪业。自2018年8月全国爆发以来,严重影响了生猪生产能力。

与此同时,也围绕疫苗在行业内引发争议。一方面,有消息称“多种非洲猪瘟试种苗、自产苗、进口苗”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养殖场(户)投入使用,引起了农业农村部对全行业的关注。农业和农村事务部后来发出通知,称其为“非法疫苗”;另一方面,当非洲猪瘟在西班牙爆发时,它最初也希望开发出一种有效的疫苗。非洲猪瘟根除计划颁布后,控制非洲猪瘟的策略大大改进,最终成功根除了非洲猪瘟。

基于西方对非洲猪瘟疫苗的研究成果,基因缺失减毒活疫苗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非洲猪瘟疫苗研发技术策略。

之前的研究论文提到,中国研究人员以中国首个非洲猪瘟病毒分离株Pig/HLJ/2018为骨架,通过同源重组技术构建了一系列不同基因缺失的重组病毒。通过对猪进行系统的致病性、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试验,筛选出一株具有7个基因缺失的病毒(HLJ/18-7GD),该病毒符合减毒活疫苗的安全标准,可对非洲猪瘟病毒的致死性攻击提供有效的免疫保护。

另外,根据国际上一些关于非洲猪瘟基因缺失活疫苗的研究报告,这些疫苗在猪体内接种后产生了较高水平的病毒血症,体内携带病毒时间较长,毒力风险较高。从工业应用来看,安全性差距很大。在本研究结果中,HLJ/18-7GD即使在猪体内接种最大剂量后也不能在实质器官中复制。不产生病毒血症,只在部分淋巴结内复制,两周左右被机体完全消除。它不能在体内持续传递,也没有毒力复活的风险。

此外,该疫苗对妊娠母猪也有较好的安全性,在妊娠早、中、晚期不会引起流产。免疫后分娩的仔猪健康率与未感染对照组无差异。

关于本次研究中的非疫苗,辽宁生猪养殖事业部总经理、大围贾养殖事业部兽医总监赵宝凯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论文的研究成果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但已经做了大量的评估工作,包括五代回力、母猪安全、商品猪防毒等。疫苗上市还为时过早,要注意生物安全防控。

他说所谓的7基因缺失还是大家熟悉的双基因缺失(MGF,CD2v),只是换个说法。虽然疫苗试验对无病毒血症的仔猪和母猪是安全的,但淋巴结中偶尔有疫苗病毒残留,关节液中的残留情况未调查。此外,疫苗还没有经过保护母猪的测试。如果在母猪养殖场使用该毒株,由于免疫不规范或免疫期已过,导致母猪感染野生病毒,可能会造成大面积损失。

猪/猪病专家范福浩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实验室结果与实际应用结果有偏差,检测结论有待观察。但无论是政府还是大规模养殖群体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态度,就是短期内不会大规模推广疫苗。原因是非常危险,会损害整个行业。

净化与疫苗之争

自从非洲猪瘟在中国爆发一年多以来,业界就出现了净化与疫苗之争。

2019年,我国发生疫苗私用事件,引起了农业和农村事务部的关注,并发布通知强调,市场上所谓的“非洲猪瘟试点疫苗、国产疫苗、进口疫苗”根据《兽药管理条例》属于非法疫苗,应作为假兽药处理。同时,要求全面查处非法生产、销售和使用非洲猪瘟疫苗的行为。重点核查水产养殖企业是否使用非法非洲猪瘟疫苗,是否委托兽用疫苗生产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社会服务机构非法生产非洲猪瘟疫苗。

牟毅咨询公司首席顾问、中加荣达投资公司董事长王中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自非洲猪瘟在中国爆发以来,所谓的“非洲猪瘟疫苗”一直“研究和应用”。甚至在去年10月前后,就有传言说即将上市。

他提到一些行业老手判断专家不愿意投票。第一,疫苗是减毒株,意味着不安全,也就是说非洲猪瘟病毒会在中国长期殖民。如果疫苗推出,就意味着放弃净化,采用免疫。第二,减毒疫苗可能变异,带来更多灾难。

2019年底,国家明确提出“加快生猪生产恢复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要像粮食生产一样以生猪生产为重点,提出“确保产能在2020年底前基本恢复到接近正常的水平,2021年恢复正常”的目标。

迫于这个目标,王中表示,从安全角度考虑,大企业可能不敢尝试疫苗。

能在生物安全防控上做到极致的企业,并不在乎疫苗的进步。

“我有预防和控制的信心和能力,为什么要用疫苗?”据桂北向洋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孙文凭介绍,向洋公司通过建设养猪场模式和铁桶养猪场模式,可以有效实现生物安全防控。而且,疫苗的使用不仅会增加成本,还会对生产性能产生负面影响。比如非洲猪瘟病毒会长期存在,在复杂的环境下可能会发生变异。疫苗还能抑制母猪和肥猪的性能提高和遗传改良。

“疫苗短期内不会使用是国内很多企业达成的共识。”孙文凭说,在未来,是否使用疫苗将分为两组。对于中小散户来说,升级生物安全防控成本太高,可能会用到。对于大型水产养殖群体来说,由于防控设施齐全,他们将无法使用。

赵宝凯也提到,“不能否定疫苗,但要坚持下去,加大研发力度。当然,疫苗需要经过验证和评估后才能使用。”

本文转载自中国生猪养殖网,整合自中国养殖网。如有侵权,请联系f_fb#foxmail.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后续:非瘟疫苗短期内不会大规模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