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有机第一村”迎来水稻丰收

“有机第一村”迎来水稻丰收

“我昨天刚收割了今年的新稻。赶紧试试。”刚刚过去的那个周末,金山区枫泾镇新源村的一位大粮食种植户沈火林和他的村民们将新收割的大米煮成红豆粥,做成塌饼,并邀请来此品尝的城市消费者。这两天,被誉为上海“有机第一村”的新源村迎来了水稻收获季节,也验证了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等绿色生态耕作方式为上海农村振兴带来的新机遇。

增加生态农民的收入

新源村位于沪浙交界处,北与青浦区李安堂镇接壤,东接松江区新邦镇,西接浙江省嘉善市姚庄镇。早年村内交通条件有限,村民靠水出入,耕地分散,没有特产,属于长三角地区典型的欠发达村。近年来,新源村抓住了农村振兴带来的机遇。村党支部书记沈伟峰说:“我们村的优势是,距离周边四个高速大门10分钟车程。如果路过的车辆在村里停一会儿,买点农产品。振兴会有发挥。"

有什么可以用来吸引过往的车辆?上海提出加快发展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打造都市精品农业的目标,激励新源村做好优质有机农业,提高传统农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结合金山区建立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的契机,新源村将村内1800亩水稻全部改为有机种植,成为上海首个全村种植有机水稻的自然村。

沈霍林承包了200多亩水田,从16岁开始就跟着父亲的田。他觉得“有机种植”既传统又新鲜:传统上,以前的一些耕作方式又回来了,比如人工除草;新的是“有机”这个词的技术含量并不低。他唯一担心的就是销量:“以前我的米才四五块钱一公斤。有机种植后为了保本不得不卖10多块钱。可以卖吗?”

市场给了沈霍林信心。在金山区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新源村第一批有机种植水稻的村民种出了好大米,加工好大米,卖了个好价钱。“自己吃了一辈子饭,有机的方式真的不一样,特别香。”村民沈西华说。

从好产品到三次产业融合

在大粮农的带领下,新源村对有机水稻种植的热情越来越高,这也带动了其他农民种植农产品,为新源村整合一、二、三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申杰在村里承包了200多亩土地,主要养殖甲鱼等水产品和种植果树。中华鳖从五六年前开始有机生态养殖,现在有机种植方式已经扩展到果树种植。这几天基地里的山楂、柿子、橘子都成熟了,吸引了一些城市消费者来采摘。“之前不想做采摘游,感觉合作社小,接待能力跟不上。现在,公众对挑选旅游很感兴趣。我打算慢慢尝试,增加采摘和捕鱼项目。”他带记者参观了草莓基地。“这都是有机种植的。可以在元旦前结果,公众可以边摘边吃。”

村民表示,从有机大米到其他有机农产品,新源村的“有机第一村”称号更是名副其实。但是,我们都同意,有机农业带来的农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现在村里的大米都是有机种植的,但是按照相关规定,还处于传统农产品向有机农产品的“过渡期”,要获得绿色认证还需要一段时间。在转型时期,如何让市场认可产品仍在村里探索。

在金山区农委和枫泾镇的指导下,村里为有机种植的大米设计了统一的包装,将“转型期”的大米与传统大米区分开来;根据有机种植的生产成本,设定统一售价,远高于传统大米,让村民觉得“质优价廉”有希望。同时,营销手段也跟上了。以前新源村卖农产品,等买家上门,进货价不高。现在有了高附加值的大米,村民们也想改变了。大家都想从短视频、直播等新鲜渠道学习。

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是上海农业发展的主线之一,也是农村振兴中产业振兴的重要切入点。农业主管部门将加大对绿色生产的指导和支持力度,推动上海以质量、绿色、品牌发展农业。

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数据显示,截至9月30日,上海市有效期内绿色企业863家,绿色产品1538种,绿色食品认证率超过25%。

“有机第一村”迎来水稻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