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在后猪瘟时代,生猪养殖业和生猪价格迎来了“大变革”

在后猪瘟时代,生猪养殖业和生猪价格迎来了“大变革”

影响不同周期生猪供应的主要因素

长期以来,它被行业固有的周期性规律所支配

从长期来看,生猪价格的波动是由行业内部供需主导的,养殖的可变成本可以作为生猪价格底部的支撑信号。此外,极端天气、严重传染病、国家监管政策等外部突发事件往往会对生猪价格产生强烈影响。

一、产业规模和产业集中度的影响。中国的生猪养殖呈现典型的蛛网模式。散养户根据市场价格快速进出。生猪价格变化带来的生猪生产波动幅度大于需求波动幅度,导致供需错位,是生猪周期形成的主要原因。

在非洲猪瘟的刺激下,大规模生猪养殖有望加速,行业饲养水平和养殖效率的提高将有助于形成更稳定的生猪供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弱生猪价格的周期性波动。猪的周期虽然是由供需错位引发的,但其核心还是由猪的生长周期决定的。当大规模养殖进入深水期,季节性需求引起的小周期波动开始取代供需失衡引起的大周期波动,常规的周期变化逐渐模糊。疫情等重大外部突发事件引发的非常规周期将成为猪周期的核心变量。

第二,养殖成本的影响。在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中,价格的底部是由可变成本而不是完全成本决定的。对于农场来说,只要价格高于可变成本,就不会停产。当猪价跌破散养户可变成本时,大量散户开始退出市场。当生猪价格进一步跌破大规模养殖场的可变成本,意味着整个行业处于现金流断裂的亏损状态。为了防止供应进一步收缩,市场价格将保持在成本线附近。

生猪养殖完全成本=工厂折旧+仔猪出生成本+从出生到育肥的可变成本

其中,仔猪出生成本=母猪生产力折旧/PSY,变动成本=饲料成本+防疫成本+人工成本+水电成本。

饲料成本方面,根据商品猪不同生长阶段的增重率和料肉比,计算出每个阶段所需的饲料消耗,约为900元;防疫费用方面,根据商品育肥猪所需的疫苗和驱虫药单价以及防疫所需剂量,人均费用计算为56元左右;水、电、煤的费用大概15元左右。劳动力成本方面,规模化养殖和家庭养殖差别很大。规模化养殖场自动化程度高。平均一个饲养员可以同时育肥500-1000头商品猪。按月薪4000元计算,人均人工成本只有48元。家庭农业需要考虑维持家庭生活和雇佣工人的成本。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粮食支出约2880元。加上服装和住房支出,夫妻一年的基本消费支出约为11300元。此外,每100头猪需要雇佣一名工人。最终家庭养殖的平均人工成本在235元左右。

经过计算,可以得出我国规模化养殖的可变成本约为1019元/头,相当于9.3元/公斤,家庭养殖的可变成本约为1206元/头,相当于10.9元/公斤。

第三,国家政策的影响。自2015年以来,为了优化生猪产业布局,保护南方水网,农业和农村事务部制定了全国生猪生产区域分类计划,促进产能由南向北转移。但有些地方对国家环保政策理解生硬刻板,甚至采取“无猪市场”、“无猪县”等简单粗暴的措施。受育种周期的制约,猪生产能力的增长相对缓慢。非洲猪瘟疫情与环境风暴的时间窗重合,导致“南方猪”生产能力下降速度远快于“北方猪”,生猪产销区供需迅速失衡。

自2019年下半年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和支持农民养猪。目标是确保到2020年底生猪生产能力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2021年恢复正常。提到各省要保持一定的养殖规模,实现区域供需平衡,特别是南方和大中城市周边地区。为了保证一定程度的自给自足,未来中国生猪生产能力的分布将更加均衡。

中期可育母猪的存栏数和MSY起决定性作用

理论上,猪应该经历两个阶段,即繁殖母猪和商品猪。

可育母猪补充(约324天):祖传种猪配种后,妊娠114天后,后备母猪出生,6-8月龄时首次配种,成为可育母猪。

商品猪补充(183天左右):生小猪后,会繁殖的母猪,母乳喂养28天,哺乳35天,生长育肥4个月,即可投放市场。

因此,可育母猪存量是生猪市场的核心能力,从根本上决定了未来半年生猪供应的整体规模。2020年上半年,共屠宰生猪2.5亿头,仍比2019年下降20%,与去年5-8月母猪存栏量偏低相对应。自6月份以来,我国可育母猪存栏量首次同比逐月增加,母猪生产能力稳步恢复。预计年底至2021年第一季度,商品猪产能将大量释放。

MSY(市场猪/母猪/年)是每头母猪每年可屠宰的商品猪数量,决定了猪场扩建的效率。随着我国生猪养殖技术的发展,MSY逐年增加。但由于缺乏官方统计,只能根据年末生猪出栏量/6-8个月前能繁殖的母猪平均存栏量来估算。这种方法的缺陷是忽略了繁殖率、产仔数结构等生产效率的动态变化。预计在猪瘟爆发前,2018年工业平均MSY将达到20.3。

2019年,受非洲猪瘟影响,大量猪场直接预留三元育肥母猪留种使用,母猪在高补贴高淘过程中生产能力恢复缓慢。三元母猪杜洛克系谱导致肥胖,导致长期发情失败或发情不明显,配种困难,配种后受孕困难,生产后易压伤仔猪,严重影响配种效率,限制商品猪生产能力。但由于二进制传播的效率远大于三进制传播,三进制传播逐渐被淘汰是必然的过程。

从短期来看,我们主要看产量、平均产量、进口和倾销

商品猪的数量和重量直接决定了短期内进入市场的猪胴体数量。生猪屠宰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炎热的夏季天气,母猪容易情绪不佳,繁殖率低,导致冬季出生的仔猪数量较少,导致商品猪产量在第二季度最低,然后逐渐增加,在第四季度达到高峰。具体数据方面,农业和农村事务部每月发布的定点屠宰数据可以作为参考指标。

生猪的屠宰重量往往受农户屠宰行为的影响。如果未来生猪价格有望上涨,农民在压力下往往不愿意出售,压力的程度取决于压力的成本。通常外三元猪体重超过110 kg时,生长速度变慢甚至停滞,料肉比迅速增加。此外,猪的体重越大,脂肪比例越高,销售质量越差,屠宰场会降低超重猪的价格。一旦农民普遍过度压条,形成养猪的局面,就会给猪肉的长期供应带来压力。

生猪屠宰重量也是季节性的。一般春节前屠宰重量达到一年最高点,屠宰场几乎不会低价收购。夏季高温导致猪病频发,6-8月是猪肉消费的淡季。在此期间,农民有很大概率加快屠宰节奏,导致屠宰体重下降。

年初以来,农民为了扩大销售利润,往往增加商品猪的平均屠宰重量,部分弥补了屠宰量下降造成的损失。9月份以来,天气转凉,对大肥猪的需求增加,预计第四季度屠宰重量将保持高位。

我国生猪进口主要是种猪的引进,在数量上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特征。然而,由于进口检疫程序复杂,成本高,直接进口猪肉已成为短期内增加供应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过去我国猪肉年进口量不足50万吨,进口对市场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2015年后,随着国内猪肉供应缺口的扩大,进口热情正在升温。今年1-7月,我国共进口猪肉和猪肉内脏338万吨,同比增长98.2%,其中猪肉进口量255.3万吨,同比增长155.07%。

全球猪肉贸易量有限,但2019年除中国外,越南、韩国、缅甸、菲律宾等猪肉消费国爆发非洲猪瘟,亚洲国家间进口竞争加剧。在产能短缺时期,进口在稳定超高生猪价格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这一趋势能否长期扭转仍有待观察。

猪粮比(猪玉米价格比)作为我国生猪生产预警指标,安全区在5.5-8.5之间。当猪粮比继续低于4.5时,中央政府牵头地方政府开始采购入库;当生猪食品价格跌破4.5时,发改委率先扩大储备规模;如果猪粮比持续低于4.5,且农户过度屠宰母猪,则启动母猪补贴。同样,当猪粮比超过9时,中央会带领地方政府开始倾销,进一步增加。当超过9.5时,倾倒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并将研究其他控制策略。

自2019年9月以来,中央储备冷冻猪肉已投放市场,全年共交付7次17万吨。自2020年1月以来,已投产35次,累计60万吨。但猪肉作为一种新鲜产品,不能像糖、棉花等农产品一样长期保存,注定很难大幅度增加储备规模。

双疫背景下生猪养殖业的变化

防疫和饲料成本双升

饲料和防疫是养猪的上游,决定了养猪的成本和效益。一般情况下,标准化规模猪场的防疫费用不超过养殖总成本的2%,饲料费用占60%。但自非洲猪瘟爆发以来,规模化养殖场普遍加强了消毒工作,提高了生物安全防护水平,防疫成本也相应增加。

根据加工程度的不同,饲料分为预混料、浓缩饲料和全价饲料。预混料=维生素+矿物质+载体,浓缩饲料=预混料+蛋白饲料,全价饲料=预混料+蛋白饲料+能量饲料。预混料和浓缩饲料是半成品饲料,不能单独喂动物。只有全价饲料才是配合饲料的最终产品,可以直接使用。根据营养的特点,饲料可分为八大类:能量饲料、蛋白质饲料、粗饲料和绿色饲料。以玉米为代表的能量饲料和以豆粕为代表的蛋白饲料消费量最大,其价格的波动决定了养殖成本的变化。

国家粮食交易中心玉米暂储拍卖结束,总成交5550万吨。临时库存拍卖完成后,15次拍卖均以高溢价出售。大豆种植补贴远远大于玉米,每亩200元以上。农民选择轮作,可以获得150元/亩的额外补贴。因此,2020年东北主产区玉米种植面积明显低于2019年。此外,寒冷空天气和台风“八危”、“梅沙”、“海神号”相继发生,造成部分农田内涝、作物倒伏甚至损毁,局部灾情严重。一方面,倒伏导致玉米种子容重降低,霉变风险增加,优质玉米比例下降;另一方面,大规模倒伏增加了玉米收获的难度,延长了收获时间,推迟了新粮食上市。看涨因素加强了农民和贸易商的看涨心理。虽然有些农民对目前的价格很满意,但他们抱着“卖低不卖高”的想法,现在玉米市场处于无价格状态。玉米价格一直处于历史高位,最近一直在窄幅徘徊。预计玉米将从11月中旬开始在新一季上市,这将稳定期货价格,但大幅下跌的可能性较小。

三季度以来,大量进口大豆运抵香港,油厂压榨能力再创新高,短期豆粕供应充足。根据cofeed数据,截至10月30日,由于部分油厂因维修或豆粕扩张而停产,整体启动率为59.79%,较上周下降3.4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周渡在沿海油厂的破碎能力为209.34万吨,比上个月下降4.72%。不过,未来两周,挤压量有望逐渐回升。下游豆粕在积极提货,但库存绝对值高于同期历史水平。短期来看,豆粕价格有望震荡在3100元/吨,长期来看,受猪股周期性增长和拉尼娜天气刺激外盘反弹潜力的推动,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在空以上。

屠宰行业的营运率下降

作为农业和消费之间的纽带,屠宰场有能力影响市场价格。在生猪价格下行阶段,农民急于卖猪,往往是屠宰场低价收购生猪的好时机。除了国家下达的储备任务外,很多屠宰场也会借机储备一定数量的冻肉,在旺季出售。但在生猪价格上涨阶段,农民往往不愿意出售,屠宰的商品猪实际数量下降,屠宰场的收购成本上升。这时候屠宰场会以更低的价格收购农民。常见的做法如拒绝大猪、体型和品种不好的猪、病猪、肉产量低的猪等。

自非洲猪瘟爆发以来,生猪来源从散养户向规模化养殖场转移,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屠宰场的议价能力。高猪价加上新冠肺炎疫情打击了白条肉的消费需求,屠宰场的开工率持续下降。但从2021年起,全国范围内将逐步禁止运输生猪。根据国家规定,只有获得屠宰A证的定点屠宰企业的产品才能在全国范围内销售,而获得B证的小型定点屠宰场的产品只能在乡镇以下的市场销售,这意味着只有定点屠宰企业才有资格进行跨省猪肉运输,其议价能力和运营率有望提高。

新冠肺炎和非瘟疫分别影响短期需求和长期供给

在传统的农产品分析逻辑中,需求往往高度依赖于供给的变化。除非居民偏好发生显著变化,否则需求方不是分析的重点。中国居民饮食习惯长期固化,动物蛋白来源结构稳定。猪肉约占肉类消费量的60%。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均肉类消费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新冠肺炎疫情激发了需求方的重要性。2020年上半年,疫情显著影响外出就餐需求,全国生猪均价降至27元/公斤,累计下降近30%。下半年,随着全国疫情的有效防控,企业复工,学校开学。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增长10.3%,同比下降6.1%,生猪价格再次反弹。

后期生猪数量会稳步增长,但第四季度生猪价格并不悲观。一是三元母猪比例仍然偏高,限制了生猪生产能力的扩大;第二,年底是季节性消费的旺季,生猪价格有望在30-40元/公斤的区间内高位震荡。

上半年各大水产养殖集团积极补货,下半年大量大型养猪场投入建设。随着存量结构的改善和母猪产能的扩大,生猪产业将从2021年第一季度开始逐步进入产能释放期,届时生猪价格将面临更大的下行压力。

在后猪瘟时代,生猪养殖业和生猪价格迎来了“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