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山上的花椒变成了森林,山下的虾田变成了特色产业,给农民带来了增收致富

山上的花椒变成了森林,山下的虾田变成了特色产业,给农民带来了增收致富

近年来,重庆潼南寿桥镇始终把产业振兴作为农村振兴的关键,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坚持因地制宜,积极引导村庄发展特色产业,精心培育一批区域特色明显、竞争优势强的特色产业,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虾米“结婚”,一田双收

“殷老板,快点十点前送到重庆渝北区。”

“没问题,还有几箱虾要装,可以开始了。”

“这两天小龙虾需求量很大。平均每天有两车虾送到周边城市。我装的车是今天送的第二辆。”养虾人尹景友告诉笔者,目前卖的虾量其实对当地养虾人来说并不多。

米长在水中,虾长在米的下游,在田里铺陈出最美最灵动的画面——这是寿桥镇稻虾生态养殖模式的生动写照。平潭河、观音河等五条溪流贯穿全镇,形成了河谷宽阔、坡度平缓、河野交错的自然地形。它有发展生态水产养殖的水源和优越的地理条件。由于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首桥的小龙虾上市比湖北早,销售高峰使得当地的小龙虾不仅卖得好,而且不用担心市场。

尹景佑曾经是个贫苦人家。他决心摆脱贫困。2012年,他得知首桥镇党委政府要大力发展水稻和养虾业。他毫不犹豫地开发了15亩地,当年收入达到16万元。第二年,尝到甜头的尹景友把养殖规模扩大到60亩,年收入80多万。依托米虾养殖业,尹景友盖了新房,开了车,日子越来越红火。

看到尹景佑从贫寒户变成了富裕户,当地人也“眼红”了。因为小龙虾养殖不需要很高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并能迅速发展,每个人都把自己的稻田变成了稻田和虾田,开始了水稻和虾养殖业。

不仅个人,村里的集体都养了小龙虾。碉楼社区作为曾经的贫困村之一,依托小龙虾的资源优势,在“米虾养殖”、“为群众量身定做”的增收模式等行业探索脱贫之路,成立合作社吸纳贫困户的股份,帮助他们就近就业。

“现在小龙虾养殖已经在寿桥镇的各个村庄蔓延开来。200亩以上的大型养殖企业11家,专业合作社8家,50亩以上的大农户25家,带动了60多个贫困户养虾。小龙虾养殖已经成为当地人致富奔小康的好方法。”首桥镇镇长罗宏刚表示,近年来,首桥镇党委、政府顺势将小龙虾产业发展成为全镇特色产业。通过“稻虾共育”模式,成功实现了“一田两种、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使农田效益翻了一番。

如今,在寿桥镇,龙虾吃的稻田连成一片,托起了人们的致富梦。累计开发小龙虾6000多亩,年产虾900多吨,产值60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左右,为人民群众找到了致富增收的正确途径。

鱼游的浅底到处都是“锦鲤”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很多人喜欢养观赏鱼,各种观赏鱼在水族馆、花鸟市场等地方比比皆是。观赏鱼养殖也是寿桥镇的特色产业之一。通过观赏鱼养殖龙头企业与困难村的结对帮扶,为养殖农民增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当笔者进入重庆戈文金鱼养殖有限公司观赏鱼基地时,恰好是农户在对观赏鱼进行分类。在187个统一的水池中,一对对红、粉、蓝观赏鱼在水中畅游觅食。基地负责人许戈文在靠近鱼塘的地方做了记录,以便仔细观察。

徐对观赏鱼的养殖效益和市场前景有着清醒的认识。从最初的国内养鱼到观赏鱼养殖的经营,他对观赏鱼养殖的暴利空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很感兴趣。去年,聪明勇敢的他,突然被寿桥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吸引,果断决定在染坊小区设立观赏鱼养殖基地。

“我公司在染坊小区内转让了200多亩土地和河堤,建立了150多亩池塘,用于观赏鱼的孵化和养殖。目前主要养殖金鱼、锦鲤、金鲤等观赏鱼品种,生产鱼苗700-800万尾。早在5月份就已售出,预计年产值可达500-600万元。”许告诉笔者,他们的技术人员从事观赏鱼养殖已有20多年,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优秀的养殖技术。目前采用“公司+农户”的管理模式,农户可以在稻田养殖观赏鱼,每亩产值1.5万元。

据了解,首桥镇从2006年开始发展观赏鱼养殖,目前已发展到230多亩,居整个西南地区首位,定向培育的观赏鱼优良品种在市场上广受追捧,大大增加了基地的经济效益。每年生产观赏鱼3000多万条,收入400多万元,本地从业人员16人。

辣椒香味溢出增加收入

山下虾田成片,山上长辣椒树。这是寿桥镇工业发展的具体思路。今年,首桥镇辣椒丰收。环顾四周,满山遍野的胡椒树郁郁葱葱,伸展在周围的山坡之间,青椒已经被树枝覆盖。微风吹来,胡椒的香味扑面而来。

“我们的辣椒基地约200亩,已经结了果。现在如果手动挑的话,大概有四五十个人。”首桥镇花铺村辣椒基地负责人尹旭指着不远处的辣椒林对作者说。

在花浦村的辣椒基地,工人们三五成群戴着太阳帽,提着篮子,在田里聊天,灵活地挥舞着剪刀采摘成熟的青椒。胡椒叶青青,烈日炎炎,伴随着清脆的“噼里啪啦”声,一簇簇长着青椒的树枝掉落下来,村民背上的篮子很快就装满了。此时的尹书明,一个在辣椒地里劳作的贫困户,精力充沛。他熟练地剥下一簇簇胡椒树枝,随着双手的升降,胡椒也掉进了盒子里。

“我一直在辣椒基地工作。平时剪树枝,修剪树叶,收获季节来摘辣椒。销量大的时候,我会更频繁的来收割。现在天气热,也就是早上来做一会,就能赚个五六十块。这项工作做得很起劲。”尹书明一边继续挑一边开心地对作者说:“原来大家都是靠做一些传统农活来维持生活的。集体经济建立后,他们开始在这里和附近的其他村民打零工。任何生活道路都会优先考虑我们的贫困户。除草、平整、施肥、修剪、采摘,一年四季都有活路。”

尹书明算了一笔账,和他一起在这里参与辣椒种植和工作的贫困户有30多户,人均年收入可以增加9000元左右。加上自己转让的5亩地的租金,辣椒基地让他家的收入增加了近万元,让他的生活越来越有希望。

目前,全镇已种植辣椒3000多亩,主要分布在染坊社区、花铺村、三交村,年产量约720吨,年产值400多万元。通过科学规划,不定期邀请农业技术专家指导,逐步淘汰老树种,不断引进高产新品种,确保一树活栽,一株栽成一片。同时,依托丰富的人才和大辣椒种植户,继续完善和壮大辣椒产业,加快产业发展和升级。

文章转载自水产养殖网,整合自中国水产养殖网。如有侵权,请联系f_fb#foxmail.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山上的花椒变成了森林,山下的虾田变成了特色产业,给农民带来了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