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扶贫鹅”让卫星村响起“幸福之歌”

“扶贫鹅”让卫星村响起“幸福之歌”

新华社哈尔滨8月5日电(记者王均宝)黑龙江省绥化市绥棱县尼尔河乡魏星村第一书记马全戴着手套,眼睛一眨一眨地向他挥手致意。

瘦瘦的浑身是泥的纪文华,笑着也不吝啬。他今年50岁,但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小。而四年前,这个男人的哭丧脸一直挂在脸上。

2016年,纪文华父母双双病倒,单身的纪文华独自在外打工,“一年挣两万多,年底回家换一袋药”。纪文华欠了债,成了贫困户

冀文化所在的卫星村位于绥棱县南部,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落后,常住人口少。2016年,全村74户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不足2500元。

2017年,中铁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企业管理协会秘书处专题课题组组长马全作为村里第一书记进驻魏星村。“经过初步调查,我们决定通过低劳动强度、低成本、低技术门槛的家禽养殖,带动贫困户脱贫。”嵇文化的生活变得更好了。

留村后的第二个月,马全和同事建立了“村集体养+贫困户分散养+专家指导+回收利用”的养鹅产业模式,然后9天驱车4000多公里考察了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的多家大型鹅厂,并专门聘请黑龙江省农科院的养鹅专家进行技术指导,确定鹅品种。

当年中铁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扶贫专项资金收购了一万只鹅雏,按比例分给贫困户,然后以每斤10元的保护价收回。当市场价高于10元时,村民们就独立出售。

在那个年龄,她没有出去工作。在扶贫队的帮助下,她养了1000多只鹅。

“以前看到父母养,觉得不难。刚开始养鹅的时候没想到死了几百只鹅。”由于缺乏经验,嵇文化的经历在村里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案。

马全介绍,当时由于过境高温,很多鹅雏生病,专案组连夜请专家会诊,并教导村民挨家挨户用针喂水喂药,最终避免了鹅雏大规模死亡。

2017年10月,冀文化的鹅被宰杀,赚了2万多元。虽然和出去工作差不多,但是他觉得“这条路一定行”。在马全和他的同事的推动下,魏星村的贫困家庭正在大规模养鹅。

这一年,吉文化养了两万多只鹅,在他家旁边租了一个足球场大小的场地盖鹅房,还娶了老婆还债。“现在父母的医药费绝对不是问题。去年有几万元。”

不仅是鹅业,在近年来工作团队的帮助下,魏星村拥有7.88公里的水泥路和数百盏太阳能路灯,一个两层的多功能社区服务中心和一个约10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使该村焕然一新。2019年,卫星村将脱贫。

为了巩固扶贫成果,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组去年调整了扶贫产业方向,建了一座光伏电站。今年还建了水稻发芽厂,增加了扶贫户的收入。

“参与扶贫工作是我的荣幸。只要有需要,我就站在这里。”马全说。

本文转载于中国扶贫网,由中国育种网整合而来。如有侵权,请联系f_fb#foxmail.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扶贫鹅”让卫星村响起“幸福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