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走向小康:宁夏山区人民走进作坊

走向小康:宁夏山区人民走进作坊

每年枸杞成熟的时候,宁夏吴中市红寺堡区红德新村都是百花齐放。采摘者苏格美一个一个的压榨水果,用不了多久,她手里的枸杞就会变成果泥和酵素,销往全国各地。

“采摘季能赚五六千,年收入过万。”2014年秋,苏从生活了24年的固原山,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红寺堡。两年后,宁夏金庸枸杞扶贫工场在这里开设了6000亩种植基地,带动了50多名移民脱贫,苏格美迎来了新的生活。

近年来,“异地搬迁+扶贫工场”模式在宁夏各地实施。像苏格美这样的山区大量的人搬离山区,走进作坊,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干燥的山脊吸引了黄河的水

6月15日上午,天空下起了毛毛雨。汉田岭村党支部书记丁建华告诉记者,这是过去三个月来的第一场雨。

年平均降雨量200 mm,蒸发量超过2000 mm,因此干岭自然条件并不优越。由于靠近黄河和县城,这块土地被选为同心县移民村,9年来共接收山地移民3351人。

“我终于搬来了,不到六年。”马一边返回牛槽里的草料一边与记者聊天。2012年,群众下山时,马非常固执。“听名字就知道有缺水。哪里能比山更好?”

2014年,为了照顾已经搬家的年迈母亲,马再三考虑,终于坐上了最后一班车搬迁。沿着山路走了100多英里,车子绕了两个小时,看不见的山渐渐变成了一望无际的平原。

“你后悔搬到这里吗?”

“后悔没早点搬过来!山外同一天,山沟依旧。"天气阴沉,但马国彩笑得很灿烂. "在这里我才知道什么是好生活!你看,这里有我养的20多头牛,那边还有大瓦房。"

丁建华说,2013年,汉田岭村依靠搬迁扶贫政策,引进了黄河水和自来水。2016年,在央企的帮助下,开办了牛羊养殖扶贫作坊。移民逐渐站稳脚跟,人均年收入即将超过7000元。

在同心县,有20多个像汉田岭这样的移民村。这些只是宁夏移民工程的一个缩影。面对一些地区“水土一方不能养活另一方”的困境,多年来,宁夏一直将移民搬迁作为“连根拔起穷人”的措施。吊庄移民、扶贫扬黄工程移民、扶贫搬迁移民...和马,宁夏出山的人有几百万。

小作坊承载大梦想

移民搬迁,脱贫致富是目标。如何避免「住新房过旧时光」?我们应该如何跟进支持工业和确保就业?小型扶贫作坊成为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东南恒达纺织扶贫车间的纺织女工马建健向记者讲述了她多年来的经历。

“先人世世代代在山沟里种土豆。赶上年不好,雨少。一年攒不了几块钱。”2012年,马建健以劳务移民的身份搬到大武口区,但由于缺乏技能,不得不在餐馆兼职,收入不稳定。

转折点出现在2015年,石嘴山引进恒达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建设扶贫车间,把移民变成产业工人,马建成就是其中之一。“现在月收入四千多,老公在外打工。全家年收入可以超过10万元。”

“日子蒸蒸日上,我不打算再添什么大的?买车?”

“我去年买的!”马建健笑着解释,“二手不贵。今年想换个大点的房子,然后还要攒钱供孩子上大学!”

马建坚在谈及三代人的生活变化时,从靠天气吃饭的父母,到变成“上班族”的自己,再到有望进入大学的孩子,感慨万千。

三年来,宁夏累计建成就业扶贫基地238个,为1.66万贫困人口及其家庭带来新的希望。

“这种方法解决了移民脱贫难,企业招人难的问题。可谓一举两得。”恒达纺织扶贫车间主任马说:“虽然车间很小,但它可以承载数百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我们不敢懈怠。”

有越来越多可喜的变化

“搬出大山,走进车间,环境变了,精神够了!”石嘴山市惠农区燕子墩乡海盐村党支部书记何鹏在谈到村里的变化时评论说。

作为一个生态移民村,海燕村近年来投资1300多万元,建设了三个面积各为10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帮助160多人稳定就业。

在针织品车间里,李和十几个工人穿梭于机器之间,编织、缝纫、包装等等。

“针线就串在这里,按那些按钮也不难!”趁着工作空档,介绍了自己的工作,自信地说:“工人们都很上进,每天都有人申请加班。等我操作熟练了,工资又能涨了!”

“你看,自信就够了,观念变了。”何鹏说:“以前翻锅碗瓢盆的家庭主妇,现在学会了工业技能,成了独立工作者。”

银川市宁敏镇元龙村也出现了类似的变化。

“金丝球配枸杞,粉丝朋友一定要尝尝……”27岁的马燕(音译)在村口边上的和美电子商务扶贫工作室里,与手机摄像头侃侃交谈。在我们面前的桌子上,枸杞、红枣等当地特产依次排队。谁能想到,在扶贫工场短暂的培训之后,只有小学文化的马燕,已经成功地从一个工场工人转型为一个拥有商品的“网络名人”。

回到八年前,马燕还住在西海固山区,不太了解外面的世界。“除了山还是山,除了种地只能种地。我对未来没有计划,我从来没有想过。”谈到现在,马燕眼里有光。“我现在每天都在想怎么把车间的产品卖到全国。”

“村民们在这里工作。最大的改变不是多赚,而是有梦想,有先机,敢做更多。”和美电商扶贫车间负责人徐美佳说:“赶上新时代,这种可喜的变化肯定会越来越多!”

本文转载于中国扶贫网,由中国育种网整合而来。如有侵权,请联系f_fb#foxmail.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走向小康:宁夏山区人民走进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