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殖技术 > 贵州的拆迁户“变旧为新”

贵州的拆迁户“变旧为新”

“一个月收入两三千元,工作地点离家近,可以照顾家庭和孩子。”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王嘉社区居民王菲在谈到现在的生活时告诉记者。

王嘉社区是万山区最大的扶贫搬迁安置点。目前已搬迁4332户,1.8万多人。为了帮助拆迁户找到工作,社区“放弃”了原本计划建社区综合服务楼的地方,建起了6000平米的扶贫微厂,并引进了贵州苗绣、京杭服装等7家企业入驻。就这样,王菲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据王嘉社区党总支副书记何颖介绍,社区内的扶贫微厂可以解决600多名拆迁户的就业问题,月人均收入2600多元,“实现楼上住,楼下工作”。

贵州是全国扶贫搬迁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省份。“十三五”期间,预计将有188万人迁出“一方不能养另一方”的深山地区和石质山区,其中179万人将在城镇化过程中得到安置。“确保进城改变生产生活方式的拆迁户充分就业,不仅是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要求,也是他们稳定和逐步富裕的根本保证。”贵州生态移民局副局长徐元刚说。

据了解,贵州省很早就开始规划扶贫搬迁“后半条”,着力打造基础公共服务、社区治理、培训就业服务等后续支撑“五大体系”,其中培训就业服务最为重要。

结合省内外企业的就业需求和贫困劳动力的特点,贵州各职能部门积极推进拆迁户劳动力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同时通过就地就业、组织劳务输出、返乡创业、加强产业配置等方式,拓展拆迁户的就业渠道。

今年以来,贵州省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努力促进恢复工作和生产,帮助农民工重返工作岗位,取得了显著成效。

毕节织金县以帮助资源抓就业为重点,借助全国工商联、广州花都区对口帮扶、东西合作,为愿意外出打工的拆迁户积极联系广东、浙江、福建等地劳动力市场,实现劳动力输出。

六盘水中山服饰有限公司是一家服装加工、生产、批发和零售企业。在疫情防控期间,公司将简单的服装加工交付给异地扶贫集中安置点的扶贫微厂,允许工人将原材料带回家进行简单加工,既避免了人员的大规模聚集,又保留了工厂的生产力。

根据贵州省生态移民局提供的数据,截至4月底,贵州省共用工85.15万名,占全部拆迁户的86.9%,基本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其中县内用工34.22万人,县外用工12.52万人,省外用工38.41万人。

为确保拆迁户如期稳定脱贫,贵州近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拆迁户就业增收的指导意见》,从巩固劳务输出成果、拓展就业渠道、加强就业增收政策支持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劳务输出、培训、就业、创业、金融、财税、全方位保障等一系列促进拆迁户就业增收的具体扶持措施。

“我们希望通过政策的支持和政府的帮助和引导,继续激发拆迁户的内生动力,强化主观意识,扶马送骑,让更多的拆迁户贫困人口通过努力摆脱贫困。”徐元刚说。

从搬新家,从住深山到住小镇,从一个正宗的农民到新市民,从在土里放牧到打工创业,贵州的拆迁户“变了老样子”。

本文转载于中国扶贫网,由中国育种网整合而来。如有侵权,请联系f_fb#foxmail.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贵州的拆迁户“变旧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