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猪肉消费量创15年新低!
我国是猪肉消费大国,生猪期货对应的下游消费产业以热鲜肉、冷鲜肉、冷冻肉为主。“受非洲猪瘟的持续影响,2019年国内猪肉产量为4255万吨,环比下滑21.98%,猪肉消费量仅为3793.7万吨,创近15年的新低。”某养殖企业负责人告诉期货日报记者。
据介绍,2005—2014年,我国猪肉消费量整体呈增长趋势,2015年出现小幅下滑,而后趋于稳定。2018年,我国猪肉消费量为5519.08万吨,环比小幅增长1.15%。2018年,国内生猪供应量涨势缓慢,主要原因是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以来,国内生猪调运受限,主销区生猪供应不足,主产区供应充足但消费不足,造成生猪消费整体缓慢。
从人均猪肉消费数据观察,2008年起,我国猪肉人均消费量基本保持增长态势,2015年达到10年以来的峰值40.3公斤,较10年间的最低值31.58公斤增加8.72公斤。而2016年开始,我国人均猪肉消费量出现下降。2019年,受产量大幅减少的影响,人均猪肉消费量为27.1公斤(根据我国猪肉产量及人口数量计算所得),环比大幅下滑30.03%。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猪、牛、羊、禽肉产量为7649万吨,比上年下降10.2%。其中,牛肉产量为667万吨,增长3.6%;羊肉产量为488万吨,增长2.6%;禽肉产量为2239万吨,增长12.3%。受非洲猪瘟的影响,国内猪肉产量大幅下滑,牛、羊与禽肉总产量则呈现增长态势,替代作用明显。后期,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牛、羊、禽肉对猪肉的替代效应将更加明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关注的不再是‘吃得多’的问题,而是‘吃得好、吃得健康’的问题。”上述负责人认为, 随着牛、羊、禽等肉类供给的增加,消费者在肉类消费中拥有了更多选择,肉类的消费需求日趋多元化,猪肉消费量的比重逐渐下降。
猪肉消费量的下滑除了与非洲猪瘟有关,也与我国猪肉消费结构密切相关。
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生猪屠宰量达24251.78万头,较2017年增加2067.94万头。全国生猪屠宰量占比排名前十的地区分别为广东、山东、四川、河南、江苏、浙江、湖南、广西、河北和湖北,上述地区屠宰量占总屠宰量的比重为69.25%。其中,前5个地区占比为47.27%,广东约占13.77%,山东约占11.73%。
生猪出栏后进入屠宰场,经过屠宰,分割成各类猪肉产品。屠宰企业猪肉产品主要分为鲜肉(猪肉鲜品)及冻肉(猪肉冻品)两大类,除了生产环节略有不同外,两大类产品的下属分类一致,均为白条类及分割类。
“近年来,我国猪肉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从冷冻肉到热鲜肉、再从热鲜肉到冷鲜肉的发展趋势,形成了‘热鲜肉广天下,冷冻肉争天下,冷鲜肉甲天下’的格局。”上述负责人称。
该人士表示,纵观近几年猪肉消费结构的变化,冷鲜肉及深加工制品在猪肉消费总量中的占比呈缓慢增加趋势,消费区域集中在广东等南方市场的热鲜肉,在消费中的占比逐年下降。根据调研数据,仅对比热鲜肉及冷鲜肉,根据地域消费特点及屠宰企业分布,冷鲜肉多由规模以上屠宰企业生产,且多集中在北方市场,冷鲜肉在猪肉消费中的占比为40%,热鲜肉则高达60%。
整体来看,热鲜肉消费渠道以农贸市场为主,冷鲜肉则以超市、专卖店等渠道店为主,冷冻肉主要供给肉制品深加工企业、餐饮行业等市场主体。中国是猪肉消费大国,生猪期货对应的下游消费行业主要是热鲜肉、冷肉、冻肉。“受非洲猪瘟影响,2019年国内猪肉产量为4255万吨,比上个月下降21.98%,猪肉消费量仅为3793.7万吨,创下近15年来的历史新低。”一家农业企业的负责人告诉《期货日报》记者。
据报道,2005年至2014年,中国猪肉消费呈现整体增长趋势,2015年略有下降,然后趋于稳定。2018年,中国猪肉消费量为5519.08万吨,比上个月略有增长1.15%。2018年国内生猪供应增长缓慢,主要是非洲猪瘟爆发以来国内生猪运输受限,主销区生猪供应不足,主产区供应充足但消费不足,导致生猪整体消费缓慢。
从人均猪肉消费量数据来看,2008年以来,我国人均猪肉消费量基本保持增长趋势,2015年达到近十年来的峰值40.3公斤,比近十年来的最低值31.58公斤高出8.72公斤。自2016年以来,中国人均猪肉消费量有所下降。2019年,受产量大幅下降影响,人均猪肉消费量为27.1公斤(按中国猪肉产量和人口计算),较上月大幅下降30.03%。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猪牛羊禽产量为7649万吨,比上年下降10.2%。其中,牛肉产量667万吨,增长3.6%;羊肉产量488万吨,增长2.6%;禽肉产量2239万吨,增长12.3%。受非洲猪瘟影响,国内猪肉产量大幅下降,而牛、羊、禽总产量呈上升趋势,替代效应明显。后来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牛羊禽肉对猪肉的替代作用会更加明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不再关心‘多吃’的问题,而是‘吃得好,吃得健康’的问题。”上述负责人表示,随着牛、羊、禽等肉类供应的增加,消费者在肉类消费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对肉类消费的需求日益多样化,而猪肉消费的比例逐渐下降。
猪肉消费下降不仅与非洲猪瘟有关,还与中国的猪肉消费结构密切相关。
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生猪屠宰量达到24251.78万头,比2017年增加2067.94万头。广东、山东、四川、河南、江苏、浙江、湖南、广西、河北、湖北是全国生猪屠宰量前十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屠宰量占总屠宰量的69.25%。其中前五个地区占47.27%,广东占13.77%左右,山东占11.73%左右。
生猪屠宰后进入屠宰场,分为各种猪肉制品。屠宰企业的猪肉产品主要分为两类:鲜肉(鲜猪肉)和冻肉(冻猪肉)。除了生产环节略有不同外,两类产品的下属品类是一致的,都是白条和拆分的。
“近年来,我国猪肉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从冻肉到热鲜肉,再从热鲜肉到冷鲜肉的发展趋势,形成了‘热鲜肉天下最好,冻肉天下最好’的格局。”上述负责人说。
据此人介绍,纵观近年来猪肉消费结构的变化,冷却肉和深加工产品在猪肉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正在缓慢上升,消费区域集中在广东等南方市场,在消费中的比重逐年下降。根据调查数据,只有比热鲜肉和冷却肉,根据屠宰企业的区域消费特点和分布,冷却肉多由规模以上的屠宰企业生产,且多集中在北方市场,冷却肉占猪肉消费量的40%,热肉高达60%。
总体来说,热鲜肉的消费渠道主要是农贸市场,冷鲜肉的消费渠道主要是超市、专卖店等。冻肉主要供应给肉制品深加工企业、餐饮业等市场主体。
本文转载自中国生猪养殖网,整合自中国养殖网。如有侵权,请联系f_fb#foxmail.com,我们会立即处理。